动物接种疫苗后所产生的与免疫作用无关的且有损于机体的不良反应称为免疫副反应。免疫副反应分为一般副反应、严重副反应和副反应致死 3 种。一般副反应不会造成生理功能障碍,无需进行处理,反应持续 1~2 d 后可自行消退。这是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如猪接种活疫苗后,疫苗毒株可在体内繁殖和复制,出现类似轻度自然感染的临床症状。畜禽一旦发生严重反应,要及时对症治疗和抢救,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引发免疫副反应的原因:
1、疫苗因素
(1) 抗原灭活不彻底和外源病毒污染
在动物疫苗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疫苗事故和灾难。灭活疫苗的抗原灭活不彻底造成历史上数次口蹄疫疫情暴发。猪瘟疫苗使用牛睾丸原代细胞生产抗原,也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污染。
(2) 异源蛋白
在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的动物血清或组织来保障营养的全面供给,如动物血清、异源组织、细胞碎片、菌体蛋白、水解乳蛋白等,其对牲畜有机体而言均为非自身蛋白,可能引起变态反应。
(3)细菌污染(内毒素)
内毒素源自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疫苗中的内毒素主要来源于原材料,如犊牛血清、水、培养基和生产工具等;还有可能是细胞培养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细菌死亡后释放内毒素。有些细菌在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外毒素,如果脱毒不彻底也会引起疫苗接种反应(如发热)。
(4)灭活剂
目前国内动物疫苗生产企业使用最多的灭活剂是甲醛。甲醛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损害。因此,残留的游离甲醛若随疫苗注入机体后,会引起副反应。
(5)抗生素
在疫苗生产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残留的抗生素随疫苗进入机体后,少数有过敏体质的动物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
(6)佐剂
疫苗佐剂是诱发靶动物发生过敏反应的因素之一。有报道称,喘气病疫苗油佐剂激发猪圆环病毒 2 型(PCV2)复制,导致猪圆环病毒病。
(7)防腐剂
硫柳汞中的甲基汞在体内代谢为乙基汞,是可能导致过敏的主要成分之一。
(8)乳胶
疫苗瓶的瓶塞和注射器柱塞中的乳胶可以在疫苗运输和免疫注射时混入疫苗,导致接种动物发生乳胶过敏
2、动物机体因素
动物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发生免疫副反应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多样。针对动物机体方面来说,可能与年龄、发病、品种、体质、个体差异、饲养管理不善、营养缺乏或不均衡、空气污浊、气温异常、应激状态等因素有关。
某些接种对象由于健康、精神因素或处于某种病理生理状态,例如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低下、精神紧张、体质衰弱、低血糖、癫痫等,均易引发免疫副反应。
3、使用方式因素
如使用劣质或过期疫苗、注射器材消毒不严、免疫间隔期较短等容易导致免疫副反应的发生;
接种途径错误会造成局部或全身的不良反应,如仔猪副伤寒疫苗一般要求口服或耳后浅层肌肉注射,如果进行深部肌肉注射接种,就会造成不良反应;
大剂量使用疫苗或同时注射多种疫苗,不仅会造成免疫副反应,有时候还会进一步造成免疫麻痹,导致免疫失败;
刚刚从冷库或冰箱中取出的疫苗如果立即进行免疫,由于疫苗温度和机体温度相差太大,使用时容易发生免疫副反应;
不同的疫苗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一般情况下因疫苗的不同,配置的疫苗稀释液也会不同,随意改变稀释液和使用不当会造成免疫副反应的发生;
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隐性感染猪群禁止使用 PRRS 灭活疫苗。
二、免疫副反应的应对措施
1、对于需要免疫的健康动物,应选择安全合格的疫苗,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正常剂量、正确途径、正规操作的免疫。避免上述可能导致免疫副反应的因素发生。
2、为了尽量减少免疫副反应的发生,建议防疫员在免疫疫苗前仔细阅读疫苗产品说明书,认真调查免疫动物的健康状况,大群免疫前最好先做小群试验。对病畜、瘦弱畜、孕畜、幼龄动物以及处于应激反应期的猪群等暂时不进行免疫注射,待动物机体恢复正常后再进行补充免疫。
3、免疫前疫苗恢复至室温,一旦发生严重的免疫副反应,如皮肤潮红、呼吸急促、抽搐僵直、倒地不起等,可以在皮下注射适量0.1%盐酸肾上腺素进行紧急抢救。 |